在线咨询
欢迎来到北京灵犀宜和心理咨询官网!
400-9611-136
咨询电话: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我恨我妈妈,可我也爱她
来源: | 作者:觉晓晓 | 发布时间: 2020-12-10 | 1479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潮》是由杨荔钠编剧并执导,郝蕾、金燕玲主演,曲隽希,李文波联合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通过一个中国三代人家庭的故事,展现一段时代背景下的原生家庭之痛 。郝蕾饰演了一个40岁的单身妈妈郭建波,带着女儿郭婉婷,和母亲纪明岚一起生活




郭建波在外人眼里,是一个精干、能力强的新闻记者但在她与妈妈的互动中,她却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渣”。长期遭受母亲的语言暴力,以一种看似抽离的状态,无声的反抗着母亲。


比如偷偷打开水管让家里漏水;把烟灰弹在切好的土豆片上;故意说怪话吓跑妈妈相中的相亲对象;甚至有一次,被咒骂后一言不发,直接把手摁在仙人掌上,任鲜血直流。



纪明岚则是个强势与偏执的母亲。对于外人,她热情、善心是一个把一切扛在自己肩上的“好人”。对于女儿,她尖酸刻薄,嘴里尽是不堪的贬低


她要求女儿像自己一样厌恶老郭(郭建波的父亲),不允许女儿对父亲有温暖的情感。趁着郭建波不在家,会把女儿收藏的与父亲有关的日记和玩具,一把火给烧掉。郭建波带女儿婉婷出去住两天,她便对婉婷说说郭建波之前想打胎的事情:“你妈妈要杀死你。”



而最小的女主郭婉婷,郭建波的女儿、纪明岚的外孙女,这个一口东北话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依然是这个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是母亲郭建波生活中仅存的快乐和希望。


她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没有体会到父爱,但是看到朝鲜族同学在父亲的背上撒娇,会大大方方的发出感慨,羡慕同学被父亲宠爱。与郭建波不同,虽然饱受“迫害”仍然不失天真浪漫和聪慧。这或许也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丝安慰。



《春潮》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个破碎的家庭,互相纠缠的祖孙三代。它真实、平常、扎心又熟悉。



明明应该是最爱你的人

  带来的伤害却最深



 “这就是我和我妈的关系啊”

我的一位朋友看完电影哭着跟我说



《原生家庭》一书中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有毒”的家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发生的连环车祸。这个“毒”,如同“传家宝”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有毒的母爱带来的伤害,往往贯穿岁月。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明明应该是最爱你的人,伤你却是最深?



电影中有一处不能忽视的细节,婚后经济拮据的纪明岚,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寄给娘家,还被娘家妈嫌弃“为什么不多送点钱回来?在纪明岚的原生家庭中,她是得不到妈妈体恤的。没有好好做过女儿的人,在成长为女人和妈妈的道路上,充满坎坷。


我猜想,她是有在婚姻里“求救”过的,只是丈夫不能被自己控制,于是她开始深信是婚姻毁了她的一生。女儿的到来,似乎又让她看到了希望 — 可以永远听话的孩子。她先是不顾一切地去攻击和摧毁这个分离母女关系的第三者—老郭。所以电影中“丈夫”和“父亲”这两个形象才会如此的分裂。



在纪明岚口中,丈夫是个在家招妓、在电影院露阴、不堪的流氓;而在郭建波口中,父亲是会给她做玩具、带她去动物园,第一次来月经时教给她如何处理的温暖与慈祥的爸爸。随后,
因为女儿靠向了丈夫,父女的和谐相处更让她嫉恨,觉得女儿背叛了自己。于是,纪明岚对女儿完全的爱瞬间转变为完全的恨,女儿从母亲融合爱欲的载体,立刻变成了所有愤怒、恨意的攻击对象。所以,纪明岚攻击、咒骂丈夫以及女儿。


纪明岚并不知道郭建波承受着多少源于自己的痛苦,她也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摧毁了郭建波的人生。她以受害者自居,把人生的痛苦全都归责在丈夫、女儿身上。郭建波其实非常厌恶母亲的言行,竭力与之对抗。



为了报复母亲,郭建波未婚先孕并拒绝走进婚姻,成了单亲妈妈,对于性压抑、麻木、甚至一丝绝望。
种种行为看似是在和妈妈抗衡,可是本质上,她在向母亲认同。一样对男人冷漠、做单亲妈妈、生活窘迫。
因为在潜意识里,是妈妈不允许她爱上任何一个男人,郭建波反抗母亲的方式,越决绝越心酸。我毁了自己只是为彻底停留在“母亲需要的孩子”的位置上。


电影最后,纪明岚生病住院,郭建波对着窗户的大段独白,正式开始了与母亲的分离。她终于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对着昏迷的母亲倾吐自己的委屈:“你什么时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战场,你的胜利也不是荣耀......你想让我找一个好男人,有家,过体面的生活,我不,我就要你看见我现在的样子!”却又走到床头,紧紧抱住母亲,满怀依恋。我想,母亲病倒使得郭建波从互相焦灼的依恋状态中抽离出来,让她看清她和母亲之间满是冲突,却又牢不可分,想要逃离,又享受那份依恋。



一个情感上缺乏安全感的母亲,依赖于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自恋平衡,
然而在强势、权威的外表下,她的这种不安全感,孩子以及周围人可能浑然不知。相应的,孩子也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可以从直觉上,无意识地察觉到母亲的需要,并给予回应,以确保自己是被需要的。


一味迎合父母的需求可能会导致孩子发展成假性自体,真性自体则得不到发展,也无法被区分。因为真我从未被体验过,很多来访者常常抱怨自己感到空虚、没有意义、无家可归,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这种空虚感是真实的。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够表达出对母亲的失望之情,等于他可以体会自己的生气与愤怒,那他就可以保持活力。但这就会导致他失去母爱,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就等同于死亡。因此,
为了留住母爱而“扼杀”来自己的愤怒。所以在母亲倒下后,郭建波才敢说出自己的心声。


虽然父亲被母亲摧毁了,最终代表着与父亲连结的遗物也被母亲摧毁了,但是希望留下来了。创伤的力量固然强大,但就如潮涨潮落,总会有一些希望留下来,这是我们心底最深层的期待与渴望。让我们可以忍受一次次的挫折与羞耻,坚定的走在疗愈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