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欢迎来到北京灵犀宜和心理咨询官网!
400-9611-136
咨询电话:

推荐阅读
READ MORE +
“高离职率” 背后的主客体关系
来源: | 作者:青峰 | 发布时间: 2020-12-16 | 1558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平均几年换一份工作?“离职率高”仿佛是当代职场的普遍现象


一份新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信心满满,充满干劲,计划着如何在公司中大展拳脚;可是随着新鲜感”的逐渐褪去,有的人会萌生想要辞职的念头:每天手头的琐事没完没了,找不到工作的意义。没干劲,消极怠工,上班摸鱼。结果不是在辞职,就是在辞职的路上。


一份新的工作带给了我们一份崭新和期待,可是当这份工作不能再带给我们新鲜感,每天可能都是重复的内容,我们往往又会厌烦的想要逃离。难道这只是因为这份工作的性质如此或者薪资待遇出现了问题吗?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终其一生想要追寻的完美客体,这个客体指引者我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倾向,引导着我们做出每一个决定。


客体,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佛洛依德先生最早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客体是指儿童早期与母亲建立关系时,将本能的欲望投射到特定的对象上;这个特定的对象,就被称为客体。比方说在婴幼儿时期,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饱,那么这个时候母亲的乳房对于这时候的我们来说就是客体。当然了,我们经常提到的安全感的建立,也发生在这个时期。



其实广泛地来说,客体不仅仅可以指代某个人,也可以指被投注情感能量的某件事,某个地方甚至是某样东西。就像是恋物癖,就是由于人们将情感过多的投注在某个物体上所导致。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认为:人总是在延习早年形成的客体观念,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符合自己这种观念的人,物或抽象概念,以此来建立现在的人际关系。比如说,女孩的父亲是一名很绅士,说话很温和的男士,那么在这个女孩后面的人际交往中,像他父亲这一类温文尔雅的男性会更容易获得这个女孩的认可。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投射出不同的客体,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出现了停滞或固着,心里形成了一个过于完美,过于理想化的客体,我们称之为“理想化客体”。当理想化客体过于完美,人们很难找到令其满足的客体,于是在现有客体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人们就会选择放弃它并寻找下一个新的客体,如果找不到能够令其满足的客体时,就会终其一生不断尝试。


比方说甄嬛传里的雍正,曾经与纯元皇后非常相爱,以至于后来选秀就在不断地寻找和纯元皇后长得像的人。到后来他把甄嬛赶去凌云峰,也是因为他内心中理想化客体的破——他发现甄嬛并不是纯元皇后,与纯元皇后在性格上并不相像,理想化客体破灭了,最终恼羞成怒,把甄嬛赶出了宫。



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有的人做事没长性,频繁的更换工作,或者以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状态在追求、寻找某样东西,也许他的潜意识中就是在寻找他内心深处那个理想化的客体就像是有些人投注的理想化客体是人,那么在两性中很有可能导致他在交往中频繁地更换伴侣;而有的人理想化客体可能是某个物体,比如说房屋,那么可能他会出现经常搬家之类的行为。


当一个人早年的认知形成的客体是理想化的客体,那么这个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东西这种追寻,往往是一个客体形象从理想化到破灭的过程,而我们,在这种挫折的,痛苦的体验中,要么接受现实,要么不断重复。不断重复的结果,往往会让人陷入一个痛苦的轮回,你所从事的工作,永远都不是你想要做的。你身边的爱人,所处的环境,甚至是父母,都不是你想要的那种……于是,只能无奈的臣服于生活的压力,告诉自己说:“我没办法!我改变不了!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办法去要求所有人,所有事都是那么尽善尽美。而“理想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某样东西的追求,还有可能是无尽的焦虑,挫折和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因为,一旦我们发现所处的现实与自己“理想化”的追求不符,必然会在一次次期待——失望中受到伤害。


但当你最终接受了现实中的真实、又不完美的客体关系,这种成长,也是深刻的,矫正的,疗愈性的当内在的理想化客体的幻想破灭之后,回过头来看,原来那份不完美的,令人失望的,有好又有坏的,真实存的与带有局限性的,是那样的珍贵。也许短时间内来看,令我们失望;但是恰恰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稳定;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本身却又是疗愈人心的。



不完美的工作,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伴侣,他们都在身体力行的向我们示范了,原来我们也可以不完美的存在着。当你开始试着接纳这种不完美,便会慢慢接纳客体的局限性。从而得以让我们发展出自我负责的能力,最终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